榫卯工藝在中國傳承千年至今
中國古代,榫卯工藝的盛名,源遠流長。據說從河姆渡文化遺址算起,榫卯結構在中國至少已有7000年的歷史。榫卯結構,即凸榫、凹卯的木結構,合乎陰陽相融,互相平衡。這一結構表現上,一陰一陽,一進一出,一高一低,一長一短,彼此能夠牢固地結合,不僅能承受壓力荷載,還能產生一定的塑形。無論小型家具,還是大型宮廷建築,卯榫工藝能確保家具、木製建築牢固穩當。如果發生地震,榫卯結構建築能吸收、卸載能量,就算經歷劇烈晃動也鮮少會倒塌,可以將建築物的受損情況減至最小。這一結構可謂獨具匠心。
榫卯為榫頭卯眼的簡稱,是一種傳統木工中接合兩個或多個構件的方式。其中構件中的凸出部分稱為榫(榫頭,也稱作筍頭),凹入部分則稱為卯(卯眼,也稱作卯口、榫眼等)。最基本的榫卯結構由兩個構件組成,其中一個的榫頭插入另一個的卯眼中,使兩個構件連接並固定。榫頭伸入卯眼的部分被稱為榫舌,其餘部分則稱作榫肩。
魯班是有名的巧木工,在他的經驗指導下,中國成為了當時木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。
「梓匠」或「梓人」也是木匠常用的一種代稱。但在古代,梓人只是木匠中的一種,專門製造飲酒、弓箭和鍾罄的架子。
古人將木匠大致分為三種:
- 大器作。主要是修蓋房子、立木架和製造粗糙的和種田用的犁耙等物。
- 小器作。主要是製造小巧精緻、附有雕飾花紋的木器和佛像等物。
- 造船和其它雜器件。船為古代日常交通工具,要求較高,介於大器作和小器作之間。大器作的木工未必會做細小精緻的器具;反之,小器作也不一定會修蓋房屋。木工在現代的狀況變成了分工很細的工種,以在台灣來說大略分為修建寺廟的「大木工」、作室內空間裝修的「裝潢木工」、作家具的「家具木工」這三個比較大的方向。
- 木牛流馬,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發明的運輸工具,分為木牛與流馬。史載建興九年至十二年(231年-234年)諸葛亮在北伐時所使用,其載重量為「一歲糧」,大約四百斤以上,每日行程為「特行者數十里,群行三十里」,為蜀國十萬大軍提供糧食。不過,確實的方式、樣貌現在亦不明,對其亦有不同的解釋。
- 斗栱,又稱斗拱、枓栱、斗科、欂櫨、鋪作[1]、蓮花托、牌科,朝鮮半島又稱栱包(공포、栱包),是東亞木構架建築結構的關鍵性部件,建築屋檐的荷載經斗栱傳遞到立柱。斗栱又有一定的裝飾作用,是東亞古典建築顯著特徵之一。
- 魯班鎖(Burr puzzle),或翻孔明鎖,是種一種三軸組合的積木,以六根型(2-2-2)最流行。在中國是委名為魯班或孔明所發明,這類似其他的經典謎題,如七巧板。